倫敦艦隊街(Fleet Street)是英國300年新聞業的代名詞,26日將與街上的最後一家國際媒體法新社(AFP)話別,法新社辦公室將搬遷到其他地方。
這表示,蘇格蘭湯姆森出版集團(D.C.Thomson)的倫敦辦公室已經成為這個新聞業精神故鄉的最後編輯室;而在此時,投資銀行和律師事務所紛紛進駐這條大街。
此情此景與30年前相較,不可同日而語,當年這條鄰近聖保羅大教堂(Saint Paul's Cathedral)的東西向狹窄街道熙熙攘攘,是英國報業的核心。在街道堂皇的建築物內,盡是一些全國性大報和國際新聞機構,只有一些知名的酒吧錯落其 間。如今,儘管媒體紛紛撤出,「艦隊街」一詞仍是英國新聞業的簡稱,正如「華爾街」一詞代表美國的銀行業與金融業一般。
各報遷出艦隊 街始於1986年,當時,媒體大亨梅鐸(RupertMurdoch)不顧印刷工會反對,將旗下大報泰晤士報(The Times)、太陽報(The Sun)、星期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和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遷移到倫敦以東瓦平(Wapping)1座專門為此興建的高科技建築物。
不久之後,其他全國性報紙跟進,其中,許多報社搬遷到更東側比較廉價但新穎的建築物中,以便裝設電腦線路和勞力密集程度較低的技術。
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新聞學教授葛林斯雷德(Roy Greenslade)指出,艦隊街代表過去的一切,包括製作報紙和編採新聞的方式,例如打字機的敲打聲、排版機、油墨味、貨車運送成捲白報紙發出的轟隆聲,以及幾乎全天候地喝酒。
對於最後一家通訊社撤出艦隊街,曾經擔任每日鏡報編輯的葛林斯雷德表示,他感到遺憾,英國聯合社(Press Association)撤出時,他遺憾,路透撤出時,他也遺憾,但這不令人意外;看到又一家媒體離開艦隊街,總是令人傷感。
艦隊街在英國日常用語中稱為「恥辱街」(Streetof Shame),在1500年開始與出版沾上關係,當時,出版業先驅沃德(Wynkyn de Worde)在聖布萊德教堂(Saint Bride's)隔壁建造了倫敦第一部印刷機;直到目前,這座教堂猶被稱為「記者教堂」。
至於艦隊街的報業史則起於1702年的每日新聞報(Daily Courant),那是單版雙欄的印刷品。
在全盛時期,街上許多酒吧總是擠滿了閒聊天的記者、報社主管和印刷工人。許多資深記者在酒吧中被人發現蹤影的機會大過在編輯室內,而且每一家報社員工各有其偏好的酒吧;這些酒客交換小道消息,吹噓各自的獨家新聞,並縱情歡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