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倫敦奧運銅花瓣火炬塔設計爭議

倫敦奧運銅花瓣火炬塔設計被指抄襲

更新時間 2013年 6月 20日, 星期四 -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1:31

倫敦奧運銅花瓣火炬塔。
倫敦奧運銅花瓣火炬塔設計被指抄襲。
著名設計師托馬斯·赫斯維克(Thomas Heatherwick)設計的銅花瓣火炬塔去年7月在倫敦奧運開幕式上曾引起全球觀眾的驚嘆,然而,在紐約設計工作室Atopia對此卻有一種別樣的震驚。
該工作室負責人之一簡·哈里森(Jane Harrison)向英國《衛報》表示,銅花瓣火炬看上去和Atopia在2007年向倫敦奧組委提交的設計完全一樣,但提交後卻從未接到倫敦奧組委的任何迴音。
倫敦奧組委當初曾聯繫座右銘為「為未來凖備」的Atopia工作室,想請該工作室設計一個能體現倫敦奧運會可持續發展精神的建築——地球館。

驚人相似的花瓣

哈里森說,Atopia工作室拿出了一個高高的花莖上多重花瓣的設計;這些花瓣在賽前可分別送到各個參賽國隊伍,在開幕式上聚集一起,組成一個花的華蓋,奧運會結束後再重新分發給各個參賽國。
Atopia工作室的花瓣設計成收集雨水和使用太陽能發電,而不是用天然氣燃燒。除此之外,Atopia的設計草圖與赫斯維克的銅花瓣據稱非常相似。
最終由赫斯維克設計的熊熊火焰燃燒的花瓣也是按照順序用金屬碟代表205個參賽國,奧運會結束後再分別送回各參賽國的。他的這一設計廣受好評,贏得許多獎項,還為此獲英國女王授勛。
在Atopia工作室發表了二者的設計相似的評論之後,赫斯維克的工作室否認對Atopia的設計有任何抄襲或借鑒。
赫斯維克工作室的發言人對此表示「完全出乎意外」。
他說,他們以前從未見過Atopia的設計,倫敦奧組委也沒有向他們透露過Atopia的設計,銅花瓣的設想是赫斯維克在和丹尼·博伊爾(Danny Boyle)的一次談話中產生的。
Atopia工作室之所以到現在才出面聲稱赫斯維克的設計和Atopia的設計如出一轍,是因為自2007年到今年,一直受到一條保密協議的限制。
該協議限制所有公司不能利用為倫敦奧運會設計產品來為自己作宣傳,這一協議直到今年1月英國政府向英國奧林匹克協會支付了200萬英鎊後才被取消。

英雄所見略同

Atopia工作室的負責人之一哈里森說:「我們被告知,這是高水凖的保密的競爭,所以當發現我們的設計被別人使用後,我們倍感震驚。我們是一個小設計工作室,沒有能力打官司。」
倫敦奧組委已經解散,在奧組委負責設計的凱文·歐文斯(Kevin Owens)稱這一事件「很不幸」.
他說,Atopia工作室的設計師們的確很前衛,他們的設計被部分採用,可能是因為別的設計師也「英雄所見略同」吧。
在此之前,英國赫爾市的藝術家李·美林·珊德奧(Lee Merrill Sendall)曾聲稱,丹尼·博伊爾的倫敦奧運開幕式的設想是抄襲了他在2009年參加倫敦奧組委的一項活動時提交的設計。
倫敦奧組委否認珊德奧的指稱說,博伊爾的開幕式設計靈感來自非常著名的格拉斯頓伯里(Glastonbury)的小山地標和英國歷史,開幕式設計完全是博伊爾自己的原創。
對於包括Atopia和珊德奧在內的指稱,劍橋大學研究知識產權的專家萊昂內爾·本特利(Lionel Bently)教授說,這是一個絕對值得探討的問題。
(翻譯:嵇偉 責編:顧垠)



奧運銅花瓣火炬塔設計者談創意

更新時間 2012年 8月 27日, 星期一 -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9:45
倫敦奧運主會場上的銅花瓣火炬塔
托馬斯說雖然這個火炬塔的設計已經「不存在」了,但它曾經存在過,並在某種意義上,一直存在著。
有「我們這個時代的達芬奇」之稱的英國設計師托馬斯·赫斯維克(Thomas Heatherwick)上周六(25日)做客愛丁堡國際書展,與現場觀眾分享了他幾個知名設計背後的故事。
這其中就包括倫敦奧運開幕式上由204個銅花瓣組成的火炬塔(Olympic cauldron),及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種子聖殿「(Seed Cathedral)的創意設計。

火炬塔設計代號「Betty狗」

在托馬斯向大家介紹他的火炬塔設計之前,大屏幕出現了一副小狗圖片。原來,這只叫做「Betty」的小狗就是奧運開幕式「絕密」點火方案的代號。
托馬斯介紹,他多年的設計經歷從來是和「場所」或「物件」打交道,卻從來沒有做有關「瞬間」(moment)的設計。
丹尼·鮑爾(Danny Boyle)被任命為開幕式導演不久,便找到他,希望他能做奧運火炬塔的設計。托馬斯說,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做得太好,在預算如此有限的情況下,接過此「燙手山芋」,著實是該項目最具挑戰性的地方。

小而簡單,不求跟風

托馬斯說他們團隊曾經花了整個周末研究歷屆奧運的點火,「其實當問及大家對那些點火的印象,沒有人會提到火炬塔的設計,大家記得的只是弓箭手用弓箭將火炬塔點燃」。
而他也發現,點火儀式越來越脫離運動員和觀眾:「火炬塔在空中,聖火在空中點燃,這很讓人激動。其實幾 十年前的火炬台,比如我們看1948年的倫敦奧運會,它很小也很簡單,擺放在體育場中間。所以我們在思考,是跟風繼續把火炬塔做的大而繁複,還是將它簡單 的放在整個體育場的中央。」
托馬斯解釋道這其實是最有效聯繫各地方運動員的方法:「各國的運動員有多有少,就如一塊塊大小不一的蛋糕。開幕式上運動員散佈在體育場,大家圍著火炬塔,也成為火炬塔的一部分。」
「204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因為奧運這場盛會,放下成見和不一致,走到了一起。兩周之後聖火熄滅,這種聯繫就消失了。我們希望,有一個東西,能夠將各個國家地區聯繫起來,又能在奧運之後,繼續保持這種聯繫。」
因此與歷屆奧運會不同的是,這刻有各參賽國家、地區名字的銅花瓣在奧運會結束後,交由各個代表團。主火炬雖然消失,這種聯繫卻依然存在。

「看不見」的火炬塔

托馬斯·赫斯維克
托馬斯·赫斯維克在愛丁堡國際書展上為讀者簽名留念。
托馬斯透露,開幕式上,當希臘代表團運動員按慣例第一個入場,第一個「銅花瓣」亮相,各國的解說員也只是在半小時前被告知這個東西「很重要」,但是具體有何功用,他們並不知道。直到開幕式最後階段,解說員們才會收到另外一張「解密」的紙條。
開幕式前兩周,只有不到十人知曉的最高機密——「火炬塔點燃」開始彩排:「我們總在所有彩排完成清場後測試主火炬塔的點燃。當時許多參與運動員彩排的人都納悶火炬塔在哪呢,我當然不會告訴他們你們正踩在它上面呢!」
托馬斯說,即使開幕式進行當中,運動員是場上焦點,可能沒人會真正注意到體育場中央一塊地方地上大大小小的「黑洞」。因此這個火炬塔其實一直存在,只是直到最後一刻,大家才真正「看見」。
主持人通過大屏幕幫大家回顧了火炬塔點燃的片段,現場觀眾情不自禁掌聲四起,甚至有觀眾激動留下了眼淚。

為如今「不存在」的設計感到驕傲

與大家分享了他兩年前創新的倫敦雙層巴士設計,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種子聖殿」設計等創意和有趣故事後,托馬斯回答了現場觀眾的問題。
42歲的托馬斯談到自己的設計生涯,說他相信所有人都對新奇的事務、發明感興趣,並深信這個世界可以因為許多人做的努力、發現和設計不斷地進步和發展:「我非常感謝那些為我們人類生活的進步做出貢獻的人。」
與他的其他大小設計不同,奧運火炬塔猶如一個臨時建築,而它的搭建也是為了某一天的拆遷。托馬斯說雖然這個火炬塔的設計已經「不存在」了,但它曾經存在過,並在某種意義上,一直存在著。
「我為能參與到這個項目的設計感到驕傲。一直如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