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U.K. Now


英式高雅文化走進中國作者:英國《金融時報》 彼得•阿斯普登
四年前,展示最優秀及最新中華文化的藝術節——《時代中國》​​(China Now)在英國首次舉辦,各種藝術活動旨在全方位向英國介紹中國,西方社會認為中國在許多方面並不透明,具有威脅性。透過文化這扇大門,能清晰地看到封閉而又神秘的社會。中英雙方籌劃了很多文化交流計劃,英國人蜂擁而至,近距離感受這種全新及充滿異國情調的藝術語言。在中國人看來,這是實施“軟實力”的典型做法,給通常視為毫不妥協的外交政策增添了一絲人性化因素。藝術節這樣宣傳道:文化有助於凝聚民心,即便各國政府依然處於困境之中難以自拔。這種合作受到各方的歡迎,被廣泛視為屬於雙贏。如今該輪到《藝述英國》(UK Now)登場了。該活動目的旨在向中國介紹英國文化。兩年前,英國首相就宣布將在中國舉辦《藝述英國》藝術節活動,如今正在中國的20個城市進行巡迴進行,直至今年11月底。但《藝述英國》藝術節的宗旨稍顯不同,英國社會透明程度很高,不久前舉行的一場活動就告示我們:英國的文化大使在全球家喻戶曉。藝術節活動精彩紛呈、高潮迭起:位於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China)如今正在展出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以及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館藏陶瓷精品,此外還有阿喀郎公司(Akram Khan company)、曼切斯特哈雷交響樂團(Hallé Orchestra)以及英國皇家芭蕾舞團(English National Ballet)等文化團體的傾情演出。但是,正是透過這些關注度極高的演出,才更加揭示出兩大悠久文化之間的關係。在天津大劇院(Tianjin Grand Theatre),只見一位年輕姑娘肩背旅行包,正對著屏幕敲打定音鼓。視頻展示的是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首席指揮埃薩-佩卡•薩洛寧(Esa-Pekka Salonen),他正在指揮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春之祭》(Rite of Spring)。姑娘獨自一人,神情專注,動作基本上合拍。這座規模宏大的全新藝術中心坐落於天津這座二線城市,從北京坐高鐵只需半小時。演出屬於“模擬演奏”的一部分,這種數字化設備可以讓觀眾全身心感受交響樂的精髓,鼓勵他們參與其中。那天早上看到的那個場景,應者寥寥,在中國耗資巨大而市場開發程度很低的文化設施中,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天津大劇院建於市中心,佔地面積90公頃,由歌劇院、音樂廳、戲院以及一座演奏廳組成。整個大劇院耗資1.5億英鎊,於2012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這是體現中國行政機構推行雄心勃勃文化項目的典型例子,它們自認為老百姓會大肆參與高雅文化:文化設施只要建起來,百姓就會蜂擁而至,但結果往往難遂人願。“在中國,氣勢恢弘的音樂廳建好後,往往長期處於空置狀態,”大劇院教育總監安德魯•韋伯-米歇爾(Andrew Webb-Mitchell)說。 “總體規劃往往考慮欠縝密。但天津大劇院顯得與眾不同。”韋伯-米歇爾是英國人,是北京King's College Beijing的前校長,本人又是一位作曲家。他說把觀眾吸引至天津大劇院的模式就是藉鑑Sage in Gateshead音樂中心:“絕對震撼人心,它能吸引社會各階層來聽高雅音樂。我在天津大劇院設法複製英國的那套做法。”


 他成立了成人合唱團,他們就在大劇院演出及排練(“有了人氣,大劇院就會有生氣”),諸多獨創做法中,英國行事理念(在中國一般不大可能實施)貫穿其中:兒童合唱團全用英國作曲家來冠名。 “我的著力點始終是英國,因為我們在這方面遙遙領先,”他說。韋伯-米歇爾已經甄別出中國喜歡高雅音樂的特定階層,對方將是他成功經營大劇院的堅實基礎:“你若是中產階層,想要出人頭地,那麼就會讓自己的孩子學鋼琴。”喜歡古典音樂是社會公認的身份標誌。他說中國樂隊裡有很好的弦樂器演奏者,“但銅管樂隊水平實在不敢恭維,我希望通過打造銅管樂隊良好的傳統,來改變目前這種局面。把英國模式移植到天津大劇院,定會大獲成功。潛力不可限量,我們能在兩年內讓情況徹底改觀,在英國這通常得花20年時間。”大劇院共聘請了兩名外國專家,另一位就是國際節目策劃總監雷•阿姆斯特朗(Wray Armstrong),兩位專家把前沿知識帶到了天津。中國人有足夠的決心與充足的財力推動文化事業,但聘請這些專家的目的就是把對高雅音樂如飢似渴的觀眾及學生吸引到這些宏偉的音樂殿堂裡來。這是英國人的專長,是《藝述英國》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大衛•埃略特(David Elliott)說,他是北京英國大使館(British Embassy)藝術項目主管。該項目前負責四個計劃,給年輕藝術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以及文化遺產與創意經濟產業的從事人員提供指導。文化基礎建設也許最為平淡無奇,但它又是英國少數幾個具有無可爭辯世界水準的領域。埃略特坦承:到中國辦展覽,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所有活動均需官方正式批准,整個過程存在不確定因素。他指著搖滾樂隊Massive Attack成員Robert del Naja嘴叼醒目大麻煙的照片(它選自該搖滾樂隊巡迴演唱會照片)。 “對這張照片,我當時心裡就沒有多大把握,”他對我說。電影最易引發爭議:舉個例子,最近舉辦的一次藝術節,薩姆•泰勒-伍德(Sam Taylor-Wood)執導的《無處的男孩》(Nowhere Boy)就不允許放映。 “給的理由語焉不詳,”埃略特說。 “總有各種各樣的藉口,比如'太無聊,'或者就是'這部電影想給中國觀眾傳遞什麼思想內容?'”也許《藝述英國》最具想像力的內容是藝術家蹲點計劃,共派出四位音樂家,與中國本地藝術家及節目製作人員進行合作。其中一位就是伊莫珍•希普(Imogen Heap),精通數字科技的她是位全才型作曲家,在其即將問世的專輯中,單曲《只有西子知道》(“Xizi She Knows”)是在杭州譜曲與錄製完成的,她借用了反映杭州城市生活的“本地原樣聲音”作為音樂節奏(單曲《只有西子知道》的視頻能從YouTube上欣賞到,讓人觸景生情)。希普在杭州城蹲點了六週時間,與當地人打成一片(其音樂創作呈現出眼花繚亂的技術,人與人的親密交往是突出主題)。她說這段時間對她影響甚大:“我看到的是生機勃勃的新生活,它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發現中國人朝氣蓬勃,十分在意外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形象。”她說:負責接待她的當地報社的編輯一開始對她的動機存疑。 “他當時對我說,'我覺得英國人創意一般,您這一趟也不會有多大收穫。'但事後他說,我所做的一切改變了杭州人看待自己城市的態度。”相比四年前的文化互相交流項目,如今這些創意做法讓《藝述英國》內容更豐富、而非純粹營造轟動效應的藝術節。剛結束的奧運盛會的慶祝方式——憨豆先生(Mr Bean)、007(James Bond)之流悉數上陣——讓全世界交口稱讚英國的文化。但贏得朋友與發揮影響力還有更多微妙的方式。中國的畫廊、音樂廳以及劇院以獨特的英式節拍,正逐漸發揮著填補作用。《藝述英國》由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經營,並得到博偉集團(Brunswick)及匯豐(HSBC)的鼎力相助,活動截止日期11月30日,網址:www.uknow.org.cn。譯者/常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