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為什麼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會發生在英國?What happened when the Baroque came to Britain?


Britain's response to Europe's most lavish art movement.

Presented by Tim Marlow.
BBC.IN



Joshua Wang
為什麼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會發生在英國?
英國社會人類學家Alan Macfarlane指出英國之所以能率先創造出一個「現代」社會,關鍵之一是英格蘭人普遍認為「土地」不過就是一種商品,跟任何其他東西一樣,可以買賣,可以投機,這使得英國與所有其他社會都不一樣。
「英格蘭人將土地視為一種商品,而不是某種與家庭糾結不清的東西。從愛爾蘭到中國,所有農民階層的核心價值觀是『將姓氏世世代代留在土地上』,但它在英格蘭基本缺位,僅有的例外許是,貴族家庭稍稍有一點這樣的心態。」
托克維爾在法國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
「農民對地產鍾愛有加。土地占有煽起的熱情在他胸中燃燒。」相比之下,「英格蘭農民的本能和習慣和我們的截然不同。如果他比鄰人擁有更多的智慧或更多的資金,他會把這些優勢」利用到生意中去;作一名地主的念頭絕對不會鑽進的腦瓜。對英格蘭人來說,土地是奢侈品,擁有土地是榮耀的、愜意的。但因為土地產出的利潤相對較少,所以只有富人才買土地。」
又,英格蘭人雖然愛炒地皮,但英格蘭的地主對農民收取的租金卻比較合理。不論佃農耕種出多少農作物,地主只收取固定的租金,多的就是佃農的財產。因此,佃農有了改量技術與努力工作的動機。
相反的,在世界上大多數地方,地主跟佃農收的租金都是按比例算的,農民辛苦一年收到的農作要交出50%或更高的比例給地主。因此農民但求溫飽,不求更多。這制度在義大利叫mezzadria,法國叫做Metayers,在尼泊爾叫ade lava,中文可稱為「分益耕作」(share-cropping)。但在亞當斯密的時代,英格蘭就沒這個制度了,以致於亞當斯密不知道要怎麼稱呼這個制度。
英國人是不是很唯利是圖、斤斤計較、貪財市儈呢?是的,Alan Macfarlane說整個英格蘭就是一個「店主之國」(country of shopkeepers)。亞當斯密說英國人「眼裡只看見自己的利益,看不見全社會的利益」。
然而,奇妙的是,當全英格蘭的人都卯起來賺錢之時,英格蘭人的社會流動也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在法國,一個人的地位由血統與封建的法律所決定,因此世世代代居住在同一塊土地上的家族要不是貴族、教士,不然就是農民。法國大革命前夕的「三級會議」就是這樣來的。
但在英格蘭,階級只是一種抽象的社會觀感,而基本上無關法律權利。一個人只要有錢,就可以往上爬。於是,1688年時,英格蘭就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屬於中產之上。十九世紀時,每一個紡織工、食品商、技工都汲汲營營的拼經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透過發財當上首相,或作未來首相的爸爸。
《新國富論》的作者David Landers估算,十八世紀時英格蘭的人均收入是100英鎊,是1960年代印度人均收入的四倍。換言之,即使在工業革命之前,英格蘭已經跨越了貧窮線,其富裕程度已經堪稱「現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