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Dietrich Schwanitz 眼中的英國人

《中華副刊 2007/08/08》

作者 :迪特瑞希.史汪尼玆( Dietrich Schwanitz) 譯者:劉銳、劉雨生
Dietrich Schwanitz is a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he University of Hamburg. Among his recent publications are Systemtheorie und Literatur, ...

外國人眼中的英國人

 如果你認為英國人和美國人因為都說英語,所以很相似,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在有些方面,他們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首先,英國歷史悠久,所以什麼都注重傳統,因此有些非理性。比如名稱,我們通常會說 England(英格蘭),指的就是大不列顛,然而這種習慣應避免。 因為如果你在一個威爾斯人、蘇格蘭人、北愛爾蘭人面前稱他們是英格蘭人,他們會生氣。類似情況適用於大不列顛島上另一群帶有凱爾特族印記的人:威爾斯、曼 島( Isle of Man,說曼島語)、北愛爾蘭和康瓦爾( Cornwall,說一種快要絕跡的康瓦爾語)。

 英國社會分化為不同的階層 --其實就是「階級」一個比較好聽的代名詞。與美國完全相反,英國其實是一個階級社會,畫分的標誌則是語言和口音。

 上流社會的人說的是牛津英語或「女王英語」( Queen's English),大約就是標準英語; BBC的新聞播報員說的基本上是標準英語。

在 英國,只有通過兩種途徑才能學習這種英語:一是從有文化、有教養父母身上,二是就讀公學。與美國的公立學校相反,英國的公學是私立的住宿制學校。孩子們在 公學中,除了學習傳統的學科之外,還要學習如何像紳士淑女一樣進行社交。英國人是通過言談舉止來顯示自己身分的。紳士與淑女的舉止對他們的事業與社交起著 至關重要的作用。儘管金錢也很重要,但是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更多時候是由他們的言談舉止,而不是由錢財來決定的。所以教育在英國是非常重要的。經典的成功之 路就是通過上知名的私立公學與大學來實現。因此,英國的教育系統有時會給人一種很神祕的印象,彷彿在密謀什麼似的。

 在英國,貴族文化已與部分的平民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所謂的「紳士文化」。所以,英國文化的行為標準是貴族式的,其中包括:絕對的自我克制。因此,英國人給人一種冷靜、內斂的印象,人們用「緊繃的上脣」來描繪他們。感情的爆發和過度情緒化,都會被視為極其失態。

  因此,在大不列顛,人們不是表現得很酷,就是像在演戲一樣。無論如何,絕對不能控制不住自己。這裡有一個鐵則--保持低調,不誇張,懂得藏拙,尤其是涉及 到自身時,如自己的成績、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天賦、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偉大等,只輕描淡寫一下,讓別人相信,這些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例如,他們會說:「由 於評審委員的失誤,我不小心獲得了諾貝爾獎」;「感謝跑道長度測量方面的誤差,讓我獲得了馬拉松比賽的勝利」;「也許是由於名字的混淆,我得到貴族的頭 銜」等等。另一條規則是:文明人要懂得幽默。幽默是一種能力,也就是會委婉地講話,拿自己開開小玩笑。它是避免自大、保持低調的一種手段。

 幽默絕對不是英國人的一種怪癖,也不是古怪而可愛的民族性的暱稱。如果說民主是一個人的話,那麼幽默就是他的外表。因為大不列顛發明了民主,所以也發明了幽默,民主正是通過幽默而深入民心的。幽默,成為英國人最為推崇的性格。

 這種信念也使英國人或多或少有些目空一切,他們對英國以外的東西都不感興趣,只有兩個例外:法國和美國。因為,在英國人眼中,法國人是他們在文明競爭中唯一可敬的對手;而英國人看美國人就像是城市貴族看到了鄉村的富裕農民。

  對德國人來說,英國人總是抱著陳年舊事不放,精心地維護那塵封於歷史中的記憶。因此,他們解決事情有時候會重傳統輕現實。對於英國人來說,兩次世界大戰是 大不列顛的英雄史詩(英國是兩次大戰中唯一沒有被征服的歐洲國家,所以英國人特別願意提起這些戰爭,以顯示其卓爾不群)。當然,他們念念不忘的還有手下敗 將,被視為野蠻人的條頓對手(指德國)。柴契爾夫人的作風就因為帶有條頓的威權色彩,所以英國人送給她「母雞阿提拉」( Attila the Hen) 的綽號(源於匈奴阿提拉〔 Attila the Hun〕,阿提拉是匈奴人的王)。

 而這種稀里糊塗自嘲式、抱著陳腔濫調不放的態度也是英國式幽默的一部分。對此,人們不要太認真。

 由此總結出人際交往的定律:將優雅的風度與自我克制融為一體,避免任何情緒化以及內心感受的直接表露。擁有幽默感,表示你已達到文明的最低標準,可以進入社交俱樂部了。





《2007/08/08 15:38》

作者 :迪特瑞希.史汪尼玆( Dietrich Schwanitz) 譯者:劉銳、劉雨生


教養是對文明歷史的基本特徵、哲學與科學的重要概念了然於胸,並熟悉藝術、音樂與文學的表達形式及典範篇章。
 教養是一種經過鍛鍊、柔韌的精神, 它形成於,一下子知道所有事情,但一下子又全部忘記。正如德國物理學家、作家利希頓貝格( 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所 說:「儘管大部分讀過的東西,我都會忘記,但心志卻逐漸趨於成熟,正如吃飯一樣,身體也是仰賴這種方式不斷地汲取營養。」
 環顧一下社會現實,就 不難發現:教養不僅是理想、過程與狀態的複合體,也是一種社會遊戲。遊戲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表現出有教養的樣子,而不是沒教養。遊戲的規則就蘊藏於文化之 中。如果不是從小就參與這種遊戲,不斷練習,長大之後是很難適應這些規則的。為什麼呢?因為要先了解規則,才能按規則進行練習。也就是說,這個教養俱樂部 只讓那些掌握遊戲規則的人入會,想要成為遊戲高手就必須在俱樂部中練習,與他人過招,精益求精。
 例如在社交場合中,你若是提出這樣的問題:
 「梵谷是不是上次世界盃足球賽中,踢斷德國守門員鼻樑骨的那個足球中鋒?」
 如果對方發現你的問題是認真的,不是在開玩笑,一定會覺得很離譜,甚至日後盡量避免和你往來。
 千萬不要認為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會讓人覺得你勇氣可嘉。相反地,這只會讓大家覺得你冒冒失失,破壞了假設遊戲的規則。當場空氣凝結,談話頓時陷入無以為繼的窘境。而且,無論別人怎麼回答,都會讓你尷尬不已。也許有人會說:
 「不是的,老兄。我們談的梵谷是一位畫家。」
 這樣的回答是最直接的,聽起來好像是常識課。然而,實際上它是一發惡臭彈,目的是為了讓大家知道,你是個大老粗。
 另一個可能的回答是:
 「不會吧。不過,我對足球的了解肯定沒有您多。」
 這樣巧妙的嘲諷會引起其他在座者的竊笑。它所隱含的暗示是:你是個足球流氓--雖然對足球這種野蠻的競技性運動很在行,但對西方藝術一竅不通。
 第三種人會用正經八百的腔調回應你:「基本上,您說得沒錯。但是,恕我在此更正一下,他踢斷的不是鼻樑而是耳朵;還有,也不是守門員的耳朵,而是他自己的。」這種回答肯定會讓在場的人哄堂大笑,而你卻一頭霧水,在大夥的眼中淪為白癡。
 這些回答都會使你覺得沒面子,甚至無地自容。然而,並不是因為你暴露了自己知識上的漏洞,所以「信譽」掃地,而是因為你破壞了遊戲規則。

 了解異國文化

 在正式的社交場合中,舉止合宜的人是有教養的。今天,社交活動已有明顯國際化的趨勢,於是社會階層一分為二:一個階層參與的是國際性的社交活動;而另一個階層的交往範圍則侷限於國內本地。
 如果想開闊眼界,那麼不僅要會說英語,還要掌握與他國人士交往的規則。想給國際友人留下一個可怕的印象並不難,只要拿出平常關起門來與人打交道的那一套,肯定能達到驚人的效果。
  但是,如果你想在義大利和英國朋友面前表現得風度翩翩、魅力四射,讓他們覺得與你往來如沐春風,那麼你必須懂得轉換立場,以對方的角度看事情,也就是說你 要能想像,這個世界在義大利人、英國人的眼中是什麼模樣;你必須知道,在英國人的觀念中,何謂文明、有涵養、有教養的人;你已培養出一種直覺,能揣摩義大 利人的自我形象是什麼,了解他們小時候讀過什麼樣的神話,並且看得到他們腦海中的偏見與期望;而且你至少也有概念,外國人士是如何看待那些在你的國家中習 以為常的事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