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鼎盛的倫敦,是全球金融中心。金融業也是英國的經濟命脈,成長的最大推手。銀行業、金融服務業、保險業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最大,但百年一見的金融危機,使金融業從倫敦的搖錢樹變成大錢坑,可謂成也金融、敗也金融。
倫敦是英國的第一大城、最大港口,因此除金融業外,倫敦也是全球名列前茅的航運及服務業重鎮,是許多國內外企業的大本營,約有半數以上的英國百大企業,以及100多家歐洲500大企業在此設立總部。
石川先生嚐過倫敦金融榮景的甜美果實,他在2002年開始擔任低階信用分析師時,倫敦的銀行約發行200億英鎊與各式房貸工具連結的證券,接下來的五、六年,金額暴增至1,800多億英鎊。去年摩根士丹利發給他300萬美元紅利,作為銷售「有毒」資產的獎勵。
但去年的金融泡沫爆破,房貸相關證券業務有如一灘死水,他也失去在摩根士丹利的工作,和倫敦其他2.8萬名金融從業人員一樣淪為失業族。目前石川已改行當作家,出了一本名為《我如何搞出信用危機》的回憶錄。
不過,亟需收入填補財政窟窿的英國工黨政府可沒有喘息餘地,倫敦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資深經濟學家史努克說:「到2010年,英國預算赤字將在已開發國家中居冠,問題在於金融服務業過去十年是英國政府的搖錢樹,如今變成難以填補的無底錢坑。」
英國預算赤字已增至GDP的12%,公共債務很快會攀至經濟年產值的80%。然而,金融業這具經濟成長引擎卻在英國最需要它的時候失靈了,未來兩到三年預料將有7萬多個金融工作消失,占倫敦預估裁員總數的四分之一。
最高所得稅率 將調至50%
英國政府已挹注數千億英鎊防止許多大型銀行破產,但由於政府即將更嚴格要求銀行維持高資本比率、並減少依賴槓桿及高獲利交易活動,短期內銀行業復甦的機率微乎其微。近期復甦無望,加上監管部門準備嚴格限制銀行紅利,都可能導致倫敦金融區的企業與所得稅急遽減少。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金融業對經濟的貢獻在2007年攀至高峰,達GDP的10.8%,遠高於1996年工黨尚未執政時的5.5%。相較下,金融服務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從未超過8%。
金融危機使華爾街到杜拜的所有金融中心聲譽掃地,倫敦金融城公司製作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倫敦仍舊排名第一,紐約緊追在後,但兩者與第三名新加坡的差距日益縮小。
明年生效的稅改則可能動搖倫敦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的地位。為增加稅收,英國政府已決定把最高所得稅率調高至50%,估計有35 萬名年收入超過15萬英鎊(21.9萬美元)的富人受影響,但史努克認為,調高富人稅只會讓英國處境雪上加霜,他說:「他們會離開倫敦,將衝擊公共財 政。」
英國的最高稅率將是全球第四高,僅次於丹麥、瑞典和荷蘭,對身為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的倫敦無疑是負面宣傳,批評者說,多達2.5萬名高收入戶將逃離英國。 CEBR執行長麥克威廉斯說:「我們估計未來三年英國失去的工作將增至14萬個、倫敦的GDP會少掉3%,且政府一年將短收8億英鎊,可能逼走2.5 萬個繳稅大戶,稅率較低的瑞士將成為最大受惠者。」
2.5萬繳稅大戶 爆出走潮
英國早已爆發富豪出走潮,大地資本合夥公司(Terra Firma)老闆漢茲搬到位於英吉利海峽的根西島;保險業者Pearl公司老闆奧斯蒙和經紀商Hargreaves Landsown執行長哈格佛斯遷居瑞士和摩納哥;倫敦知名避險基金經理人歐迪也揚言要拍屁股走人,他說:「避險基金人心惶惶,每個人都想出走。」
CEBR估計,今年金融業繳納的企業與所得稅將占整體稅收的8%,遠低於2007年的12%,未來幾年這個數字還可能往下掉,可能迫使英國政府擴大原已龐大的借貸需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