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倫敦London Plan

名 列英國人心目中最佳十大景點之首的倫敦知名地標大笨鐘,甫於4月10日歡度過150歲的生日。大笨鐘位於倫敦西敏寺國會大樓東北端的哥德式鐘塔上,鐘體重 達13公噸,四面鐘面積2平方公尺,是在1858年4月10日安裝完成,1859年起開始根據格林威治時間為倫敦報時。
路透
為解決倫敦人口持續膨脹問題,上任剛滿一年的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公布了一項野心勃勃的倫敦計畫(London Plan),以因應20年後人口增至900萬時的相關需求。 強森在其發布的「迎向挑戰」文中指出,倫敦「正處於歷史轉捩點,有機會運用其資源、物力及多元性,躍居為領導世界、全球第一流城市」。 這項報告說,倫敦不僅將面臨人口暴增,組成結構也很可能轉變。由於2026年及2031年時的學齡人數較多,倫敦會持續比其他地區更「年輕」。據倫敦各行 政區委員會提報,嬰兒潮加上金融危機導致父母選擇將小孩送往當地學校,小學學生員額超過編制的情況日趨嚴重。4月倫敦各區彙整的資料顯示,今年9月時將超 編2,250個額度,明年則會超過5,000人。 倫敦市民遷出的數量正在下降,將使上述情況更加惡化。倫敦地區的出生率約為死率的2.5倍,此外,經濟衰退對生育率似乎沒影響,該報告指出,「從現在到 2031年,我們必須籌劃年輕人口成長帶來的學校及其他公共設施需求,也需注重高齡人口的需要。」據估計,倫敦現居人口約為756萬,其中300萬人居住 在倫敦市中心(inner and central London);由於海外移入英國者多以倫敦為主要據點,在過去6年裡有5年的淨遷移率居全英之冠,預期到2031年時倫敦人口將在879萬至911萬。 倫敦的人口結構也將持續呈現多元化,報告指出,到2031年,倫敦會有六個行政區的人口組成結構,是黑人、亞裔及少數民族的人數過半。此外,逾90歲的人口數亦將上升。獨居者的人數亦將增加,尋找住所的壓力將更重。 在環境方面,倫敦計畫書列出施行計畫,發展永續能源以確保倫敦未來是座低排碳城市,而規劃中的系統,將是對抗及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工具,並可協助倫敦有效 管理其短缺的資源,例如水。失業問題方面,計畫書推估「不景氣後接著就是循環性地經濟復甦,較長期的實質就業機會也會跟著增加。」此報告還建議將倫敦分成 東、南、西、北、中五大新區塊,以「監控及管理」計畫執行。 倫敦計畫出爐後當然會出現批評聲音,認為是一項「回歸失敗體系且了無新意的計畫」。綠黨說,應更加強調綠色產業及倫敦各區的地方產業;自由民主黨則指出, 此報告雖提出幾項經濟發展的原則,但其他方面乏善可陳,所謂倫敦必須維持競爭力、轉型成低碳經濟的說法,相當平淡無奇。(綜合外電)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1877年成立,目前世界上最大有色金屬交易市場,年交易金額達2兆美元。
彭博資訊

圖/經濟日報提供

金融業鼎盛的倫敦,是全球金融中心。金融業也是英國的經濟命脈,成長的最大推手。銀行業、金融服務業、保險業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最大,但百年一見的金融危機,使金融業從倫敦的搖錢樹變成大錢坑,可謂成也金融、敗也金融。

倫敦是英國的第一大城、最大港口,因此除金融業外,倫敦也是全球名列前茅的航運及服務業重鎮,是許多國內外企業的大本營,約有半數以上的英國百大企業,以及100多家歐洲500大企業在此設立總部。

石川先生嚐過倫敦金融榮景的甜美果實,他在2002年開始擔任低階信用分析師時,倫敦的銀行約發行200億英鎊與各式房貸工具連結的證券,接下來的五、六年,金額暴增至1,800多億英鎊。去年摩根士丹利發給他300萬美元紅利,作為銷售「有毒」資產的獎勵。

但去年的金融泡沫爆破,房貸相關證券業務有如一灘死水,他也失去在摩根士丹利的工作,和倫敦其他2.8萬名金融從業人員一樣淪為失業族。目前石川已改行當作家,出了一本名為《我如何搞出信用危機》的回憶錄。

不過,亟需收入填補財政窟窿的英國工黨政府可沒有喘息餘地,倫敦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資深經濟學家史努克說:「到2010年,英國預算赤字將在已開發國家中居冠,問題在於金融服務業過去十年是英國政府的搖錢樹,如今變成難以填補的無底錢坑。」

英國預算赤字已增至GDP的12%,公共債務很快會攀至經濟年產值的80%。然而,金融業這具經濟成長引擎卻在英國最需要它的時候失靈了,未來兩到三年預料將有7萬多個金融工作消失,占倫敦預估裁員總數的四分之一。

最高所得稅率 將調至50%

英國政府已挹注數千億英鎊防止許多大型銀行破產,但由於政府即將更嚴格要求銀行維持高資本比率、並減少依賴槓桿及高獲利交易活動,短期內銀行業復甦的機率微乎其微。近期復甦無望,加上監管部門準備嚴格限制銀行紅利,都可能導致倫敦金融區的企業與所得稅急遽減少。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金融業對經濟的貢獻在2007年攀至高峰,達GDP的10.8%,遠高於1996年工黨尚未執政時的5.5%。相較下,金融服務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從未超過8%。

金融危機使華爾街到杜拜的所有金融中心聲譽掃地,倫敦金融城公司製作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倫敦仍舊排名第一,紐約緊追在後,但兩者與第三名新加坡的差距日益縮小。

明年生效的稅改則可能動搖倫敦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的地位。為增加稅收,英國政府已決定把最高所得稅率調高至50%,估計有35 萬名年收入超過15萬英鎊(21.9萬美元)的富人受影響,但史努克認為,調高富人稅只會讓英國處境雪上加霜,他說:「他們會離開倫敦,將衝擊公共財 政。」

英國的最高稅率將是全球第四高,僅次於丹麥、瑞典和荷蘭,對身為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的倫敦無疑是負面宣傳,批評者說,多達2.5萬名高收入戶將逃離英國。 CEBR執行長麥克威廉斯說:「我們估計未來三年英國失去的工作將增至14萬個、倫敦的GDP會少掉3%,且政府一年將短收8億英鎊,可能逼走2.5 萬個繳稅大戶,稅率較低的瑞士將成為最大受惠者。」

2.5萬繳稅大戶 爆出走潮

英國早已爆發富豪出走潮,大地資本合夥公司(Terra Firma)老闆漢茲搬到位於英吉利海峽的根西島;保險業者Pearl公司老闆奧斯蒙和經紀商Hargreaves Landsown執行長哈格佛斯遷居瑞士和摩納哥;倫敦知名避險基金經理人歐迪也揚言要拍屁股走人,他說:「避險基金人心惶惶,每個人都想出走。」

CEBR估計,今年金融業繳納的企業與所得稅將占整體稅收的8%,遠低於2007年的12%,未來幾年這個數字還可能往下掉,可能迫使英國政府擴大原已龐大的借貸需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