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0日 星期二

Sadler's Wells



沙德勒之井

【◎林懷民 聯合報╱2007.07.11流浪者之歌26】
2007. 6. 18 倫敦‧英國
Sadler’s Wells不能音譯為沙德勒斯‧威爾斯。
劇場內真的有個井!
紅地毯走道邊厚玻璃罩住一口井。活井。如果你往牆上販賣機投幣,一瓶包裝好的井水就喀咚掉下來。
1683年,狄克‧沙德勒蓋音樂廳時,挖出一口中古世紀的井。民眾認為這井泉治百病,趨之若鶩。到沙德勒聽音樂,逛花園,喝靈泉,成為倫敦人生活一部分。
沙德勒之井是英國表演藝術的重要源頭。
遠的不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莉莉安‧貝里斯擔任經理,發起四度重建劇場的工作,她主持的附屬於沙德勒之井的表演團體,日後都成為英國表藝重鎮:老維克劇團是英國國家劇團的前身,沙德勒之井歌劇團成為英國國家歌劇團,沙德勒之井芭蕾舞團與舞校演變成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與舞校,沙德勒之井巡迴舞團是今天的伯明罕芭蕾。
如今,在沙德勒之井有一個小劇場以莉莉安‧貝里斯為名來紀念她。
她的油畫肖像就掛在後台入口的走道上。與她比肩並排的是尼涅特‧狄‧范露意絲的肖像。范露意絲原為狄亞基列夫俄國芭蕾舞團舞者,創辦沙德勒之井芭蕾與英國皇家芭蕾,是英國芭蕾舞最有力的推手。
肖像行列的對牆是一列半身雕像:編舞大師弗德列克‧艾虛頓,男舞者安東‧杜林,麥可‧山姆斯,編舞家彼德‧萊特……全是英國人。其中蓓姬‧馮‧布拉,原為沙德勒之井芭蕾的助理總監,1963年遠赴墨爾本,創辦澳洲芭蕾舞團。
這些人是沙德勒之井的榮光與歷史。
劇場不只是個建築。劇場的聲譽,品牌,是藝術家光熱的才華積累出來的。
走進戲院工作的表演者,都得走過那一列有如英國舞蹈萬神廟的頭像,才進後台。
1998年,沙德勒之井完成第五次改建,重新開幕,成為世界少有的以舞蹈為主的劇場。
1999年,碧娜‧鮑許舞團在倫敦首演十二年後,才在沙德勒之井的邀請下,重返英國演出。


同年,雲門到沙德勒之井作倫敦首演,《流浪者之歌》奠定了舞團在英國的聲譽。
《狂草》是1999年以來,雲門第四度到倫敦,第三次在沙德勒之井的節目
我們在二樓的艾虛頓排練室工作。

雲門舞集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cloudgatelin

Sadler's Wells

London theatre on the site of a 17th-century pleasure garden. A Music House of the 1680s was replaced by a theatre (1765) which was rebuilt in 1930 (cap. 1548); it became the home of Sadler's Wells Opera (1934-68; now English National Opera). Other opera, ballet and drama groups gave seasons from 1954 and since 1968 it has been the London home of companies from Britain and abroa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