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自《福嚴佛學院》部落格:
http://www.fuyan.org.tw/fmo/fmo9/new_page_5.htm
佛法中的阿毘達摩
問:日本那邊的研究還是蠻吸引老師的!
答:當然,而其實除了住以外,學風也是考慮的另外一個因素,因為我個人較喜好歐美的學風,所以就去歐美。
問:可否簡述歐美與日本學風較明顯的差異性?
答: 若以我們與歐洲那邊教學方式相較,歐美的方式是要培養你具有獨立研究的能力,所以,假如你在某一方面是個很特殊的人才,那麼,你在英國受教育,可說是走對 路了。也就是說,他們很早就會注意你並且進一步的栽培你,甚至於可以跳級,所以這種教育方式,應該是先培養你具備獨立的人格開始,譬如:英國當地的小學 生,幾乎沒有什麼作業,上學的觀念就只是帶個便當去學校玩,返家也可能只是畫一張畫,且這幅畫可能在學校時就已完成了,若依我們的觀念,會認為國小什麼都 沒學到,上國中怎麼辦?真是糟糕啊!可是他們的方式就是如此。而較用功的時間,可能是相對類似的國中或高中時,特別是上了大學之後,有蠻多的 seminar,當然還要上台報告,一直到研究所。你會發覺,老師上課時並不會教你很多東西,這可能是因為學制的關係。他們的教學重點,在於學生是否可自 己找到一個方向去研究。如果你光要靠上課來獲得許多知識,你一定會很失望,這點在我剛去第一年時,真的很不能適應,與台灣上很多課的方式明顯不同,而且又 想我們一年繳了三十幾萬那麼多錢,希望老師能教很多東西、上很多課,結果卻沒有,一個禮拜頂多八小時的佛學課,或許再去聽其他系的課,例如:基督教等,但 會想說到底來英國要幹嘛!後來,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且要親自去研究完成,老師不太會逼你,老師只是扮演輔助(不懂時討論)的角色給你意見,而非在上面 去壓你,這大概就是整個歐美的學風。
問:若依學生的興趣來說,人的根性很多,教授都能應付嗎?還是有極限?
答: 當然,還是以教授本身的專長來培養,如果沒有這方面的能力,還是沒有辦法;又因為學風不同,個性變成主要因素,有些適合有些則否,這是實在的現象。猶如台 灣的教育一樣,某一類的特定教育是適合某一類人,但是這是整個制度問題,不可能同時實施兩種制度,所以剛開始去的人大都沒辦法適應,好像在那裡讀書可以蠻 混的。可是說實在話,他們對於所研究的東西是蠻細的,主張不要選擇範圍太大,認為由多角度來研究小範圍的東西,會較於大範圍而只從一個角度去研究要來得 好,所以我這幾年也是受到這樣的引響;也就是說,學術研究的動力主要來自於本身的興趣,因為唯有這樣才能支持你繼續下去,也因興趣而會導引你不斷的開闊自 己的眼界,講句開玩笑的話,在國外我們選擇佛學院,根本是選擇錯了,因為它是一門涉及很廣的學問,較其他科系的學生只要研究某一個特定的領域就好(例如: 醫學系),可是佛學就無法這樣,當然我們可以就某一類的研究,就好似先前提及的毘曇來說,它還要與部派的歷史有關,這又牽扯到文獻的對錯問題及語言翻譯的 問題,並非僅研究該類就好,所以只要討論一個問題,它就好像又衍生另外的問題出來,沒完沒了,所以讀佛學的東西,真的是蠻辛苦的,因此系上研究生很少,特 別是當地的,且每年當地讀博士班的不會超過三位。
問:老師指的是你們的系?還是宗教系?
答:指研究佛學的,若就整個宗教系來說大約不超過十位,而且研究基督教的還是較多一點,因為畢竟對他們來講較有出路,而研究佛學的就較無出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